民宿即将合法化,对酒店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国的民宿最早出现于2000年左右的乡村地区,以“农家乐”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诞生到现在,民宿的发展也不过十多年,从颇被看好,到问题重重,民宿业走的道路,既充满了机遇,但也从来不缺乏竞争。
近两年来,随着民宿安全问题的暴露,国内民宿短租平台均在加大力度从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加强对房源的监管,民宿的竞争也进入到下半场。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很多城市的民宿地方法规都在推进中,未来民宿行业也会像酒店业一样实行一客一登记,如何监管则成为民宿行业更多考虑的问题。
Chapter 1
“野蛮生长”背后的问题
近年来,民宿行业发展可谓驶入了快车道。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民宿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在线民宿预订市场交易规模从2014年的15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91亿元。
中国旅游协会发布的《2017年民宿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民宿数量从2016年末的5万多家发展到2017年末的20万家;民宿直接从业人员达到近200万人,民宿行业营业收入达362.8亿元。
不过,在民宿市场“野蛮生长”下,卫生、安全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就在前两天,有媒体报道民宿“房源图与实际不符”,前段时间,国际民宿短租平台爱彼迎也陷入“偷拍门”事件。
此外,民宿公共服务、产品配套不足,民宿整个产业链与旅游休闲产业链融合不够,以及民宿价格高昂都成为这个行业面临的挑战。
比起这些难点,更重要的是“准入”。大部分城市短租民宿的经营者无法取得合法的身份,无法办理营业执照。没有市场经营的合法身份,必然产生诸多法律风险,如加大租客维权难度,维权客体不清。城市短租民宿,依然处于立法的空白点。
更有从业人士称,95%的民宿处在亏损状态,并且由于数量疯涨、政策不明等种种因素,这个行业将是一个“死胡同”。
Chapter 2
疾呼“合法化”
虽然民宿市场会自发调节,但显然已跟不上出问题的速度。
因此,2017年10月1日,《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在万众期盼中正式落地执行。在基本卫生要求方面,规定民宿“客房床单、被套、枕套、毛巾等应做到每客必换,并能应宾客要求提供相应服务。同时,标准在强调“标准化”的同时,还将民宿分为金宿级和银宿级两个等级,想成为“金宿级”需要在环境与建筑、设施和服务以及特色等多个方面脱颖而出。
但这还不够,一些具体到各地方城市民宿房东的证件取得、安全信任、税收等问题尚未解决,所以民宿行业亟需更加细致的法则出台。
近一段时间,各地关于民宿的法规也陆续出台,今年3月,珠海就实施了《珠海经济特区旅游条例》,其中包含了对民宿管理的规定,规定还指出,开办民宿要实行登记制度,民宿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安装住宿登记系统。
深圳和厦门,也分别发布民宿管理办法,从民宿的范围、条件、申办等方面予以了系统规范,对民宿发展采取“社区自治”监管模式。
但这些如“星星之火”一般的合法化进程,对于民宿来说还远远不够,他们或许想要更快达到如日本等国一般的规范。
去年,日本参议院正式通过了关于“民宿合法化”的立法议案,最早将于2018年1月正式实施。该法案的通过,也预示着日本民宿业走进了一个新时代,在未来将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发展更早的法国民宿,政府对民宿的经营规模、安全规范及食品标准都有着严格的规范,此外还成立了民宿联盟协会对民宿的经营、建设予以指导和支持。
Chapter 3
酒店会害怕吗
规范化的民宿,对于酒店来说,喜忧参半。
即使民宿业谦逊的将自己定义为“酒店业的有力补充”,但事实仍然证明了它的出现开始让酒店从业者“头疼不已”,这源于其依靠独特的优势吸引了大批客源从酒店流向民宿。
对于日益追求高享受的消费者来说,相较于酒店,民宿有着“性价比更高,装修氛围更温馨,更具当地特色”的明显优势,这更符合他们结伴旅行和家庭旅行的调性,能够满足其深度个性化出游的诉求。同时,民宿短租平台的大力开发使相当体量的房源进入住宿市场,瓜分住宿市场份额。
走向“合法化”的民宿,既有非标准、特色化的吸引力,又无卫生、安全的隐忧,对于大部分中规中矩的酒店来说,都是威胁。
但合作也势必存在。
当多元主体集体涌入民宿业的情况之下,民宿经营成本会直线提高,这就需要专业化、品牌化经营。
早在2016年,如家酒店集团就启动民宿运营,以收取佣金和品牌使用费的合作形式将符合条件的民宿业主纳入旗下品牌“云上四季民宿”,民宿业主自主管理运营。
头部酒店集团的强大服务管理平台,能够通过给民宿业主提供培训、工程、采购、PMS系统、质检等一系列专业的酒店物业管理服务的同时,也实现平台服务变现的价值传递。从微观讲,提高了民宿运营效率与水平。宏观来看,有利于整个民宿产业的品牌化推进。
此外,越来越多的酒店在朝中端涌去,非标准化的民宿,无疑能在“接地气”方面,给酒店带来更多的参考。